“我们一定要做好,我们也一定能做好!”
沈三通调门极高。
这就是动员大会,他不用过于夸大的语言,实绩就是最好的背书。
半月前下画,豪取四亿两千万的《石头》,就是最好证明。
利益只是底线,理想的号召才能让人为之全身心投入。
哪怕是立场混沌的演艺圈,也很少人能拒绝留名影史的机会。
何况沈三通已经多次证明自己,他可以做到。
开完总体动员大会,再开幕后主创会。
然后沈三通才和演员主创开会。
陈道明、冯远征、周杰、陆毅、黄晓明、吴京等人列席。
曹操、刘备、诸葛亮、周瑜、孙权、赵云皆是赤壁之战的主角。
沈三通先开了个玩笑:“没有重要戏份的女主,不怪我,历史上就没有。”
“按照历史来的,美女可以有,但不能影响主线。要是弄个剧情为了女人要死要活,肯定不是三国。”
闻言,大家不由发笑。
在座的人圈内或多或少有咖位,人脉众多,消息灵通,知道沈三通在点谁。
隔壁吴宇森的《赤壁》,先把有着“中国第一编剧”之称的邹静之弄跑路。
又把业内著名编辑芦苇逼走,芦苇代表作是凯子哥导演的《霸王别姬》。
听说吴宇森导演老婆自己来编写,用湾岛那边的新人做女主。
在座都是大陆演员,只能说这个操作很港台导演。
沈三通道:“《赤壁》总的来说,是一个讲神机妙算,雄心壮志的故事,这就是一个描述史诗战争的故事。”
“三国就是英雄史观,或者说古代历史记述方式就是按照英雄史观来写,普通人很难进入历史。”
“所以诸位主演的任务就很重,要演出戏来,演出英雄气来。”
沈三通的《赤壁》,在故事上有三重层次。
三重层次,演义取舍
第一层是英雄人物。
第二层则是门阀与机构。
第三层则是普通百姓与经济水平。
英雄光芒最深,挥斥方遒,是历史舞台的中心。
如果曹操不那么好色,不那么无道,不搞屠杀。
他早就统一,魏朝也不会被篡改。
如果曹操赤壁之战,谨慎一点,拿下荆州之后稳稳发育。
不是下战书,而是采取怀柔策略,瓦解孙吴的门阀势力。
对于门阀来说,比孙家有选择的多,稳一稳,情况就有不同。
如果孙权下不了决心,没有一战的勇气,结果也有不同。
如果刘备没有兴复汉室的理想,四十多岁依然初心不变,可能又是另一个局面。
英雄决定了古代历史的走向。
但英雄只是一时的,门阀与机构才是百年。
在生产力发展,造纸成本大幅度降低,科举制兴起,黄巢大杀一番之前。
门阀是古代历史绕不过去的存在。
荆州投降,有当地豪族门阀利益驱使。
孙权接过大位一直战战兢兢,从头到尾,充满不安全感。
迎降之议,孙策留给他的班底张昭,主张投降。
而因孙策死后火速上位的周瑜,在赤壁之战后收获了远超于孙权的威望。
曹刘也一样,充斥对世家的依赖和防范。
活着还能压住,死后受到了世家的反噬。
曹家甚至被司马懿鸠占鹊巢,连根拔起。
机构则是制度,也能决定很长时间。
像世家问题,一直绵延到隋唐科举制普及,才得到了遏制。
很多时候,权力人物之间的争斗,战争时比粮食、土地和人口。
内部治理时更多是机构、制度建设的斗争。
个人喜好、心理活动之类的,不是很重要。
如果搞历史,研究权力人物的斗争,只从个人喜好和心理活动出发,而不是从机构、制度角度思考。
那么,这个人哪怕名头再大,也是百分百不靠谱。
是情绪输出,是创作,唯独不是历史研究。
高华就是一个代表。
第三层,普通百姓与经济水平。
普通人在古代不是很重要,个体上力量弱小。
但得民心者得天下,不是妄语。
会使用这股力量的人,往往可以成就无上伟业。
从中获得强大的力量支持,决定更长久的历史走向。
如曹操但凡得点民心,不是那么过于拟人,大肆屠城,普通人也不会一听他的大名,立刻举家逃跑,平白给自己上难度。
经济水平。
是后世之人分析赤壁之战强弱的另一种视角。
赤壁之战孙吴可以胜利,一个关键点就是农业中心南移。
随着农业水平的提高,对
情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