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你看你现在在这里就很影响我的效率。也就是这会儿当度假,慢点就慢点了,回去以后可不能这样。”
如此看到下午2点,姬安没有加班,放下奏疏就拉着上官钧出了门。
今天的天气比昨天好一点,雪停了,云也散开些许,但还是没怎么见阳光。
姬安和上官钧坐上小马车,只带着朱顺和一队羽林卫,就低调地离开行宫。
正如上官钧所说,出了街便能感受到不同。
宁安作为大盛的第二大城市,尽管同样繁华热闹,却有着彷佛和启阳完全相反的模样。
启阳城中也有河水穿过,但只有一条河道,街道整体还是呈方正形,都是南北、东西的十字交叉。
宁安却不同。这里河道众多,大河道就有两条,小支流更难数尽,将城中分隔出不规整的形状,道路也就弯延曲折,再被大大小小的桥相连。
非常典型的江南风情。
姬安是那种旅游不太爱去名胜的人,专爱往市井街道里钻,好感受当地的独特气息。
此时他让车夫随意走,先是揭着帘子看外头。后来觉得不过瘾,干脆让车夫停下,自己下了车坐到前头去。吓得车夫愣在原地,不知所措地去看上官钧。
上官钧跟着坐到姬安身旁,弯身拉起缰绳。
姬安瞧着稀奇:“二郎还会赶马车啊。”
上官钧:“不会,让人牵着马走就好。”
他话音落下,车夫就拉起马的辔头,牵着马继续走。
姬安随着马车晃晃,干脆靠到上官钧肩上,继续去看街道两边的景色,听着宁安当地话语的吆喝。哪怕听不懂,他也喜欢其中带的烟火气。就为着这份真实体验,他还特意没开系统的翻译功能。
两人就这么挨靠着,一边看着江南民生百态,一边时不时聊上几句。
突然,前方车夫问:“四公子、二公子,前面应该是码头,是往前还是去别处?”
姬安也发现了:“不是我们昨日下来那里吧?”
车夫:“不是,昨日的是漕运码头,前方该是民间用的。”
姬安:“那去看看。正好我渴了,码头上会有茶摊的吧,我们借用一下炉子。”
这车里本来是有个小炉子温着茶的,但现在姬安和上官钧都坐外头,自然没人有资格留在里面。怕危险,先前便灭了火,再生火麻烦,不如借一个。
车夫应过一声,牵马继续前行。
码头上的确有茶摊,还不止一个。
朱顺挑了个位置宽敞、客人也少的,过去掏钱和主人家商量,借用一个炉子煮茶。
钱到位,什么都好说。他谈妥了,车夫就拉车到棚子边上停下。姬安和上官钧下车坐到茶棚里,众羽林卫再围绕两人而坐。
这个茶棚离停船处挺近,姬安望过去,就见水边停着一排大小不一的船。不少人在排队等着上其中一艘,但要先接受检查,检查的两人看得仔细,队伍就前进得有点慢。
姬安和上官钧小声议论著各种船只,等过一会儿,朱顺端着热茶过来。
两人拿起杯,轻轻吹着。
刚喝下两口,就听见水边传来高声的争论。
“凭什么不让我们上船!”
“任何粮食不能上船,这是规矩。你们要想上船,就把粮都留下,空身上去。”
“哪有这样的规矩!我们又不是不给船资!”
“我们帮的规矩就是这样。你们赶紧让开,别耽误后面人上船。”
那几人讲的是带江南口音的官话,姬安勉强听懂了。
他放下茶杯,抬头看过去。
打探
孙水牛很烦躁。
沧阴县城里的粮价一直在缓缓上涨,限量却是越卡越严,尤其是对有赈济粮吃的村里人。便是在县城里住一晚,第二日一大早去排队,没抢到头三位就基本不用想买得到。
米粮商会一直在推托,说是外面收的粮还没有回来。但村人只是见识少,不是真傻,哪会两三个月了还运不回来的?税粮怕是都运到各处官仓了!明显就是粮商在囤粮,等到明春赈济粮一断,就好大涨价。
情欲小说